「浸黃豆」 我買土黃豆,就是傳統黃豆,有黑色的臍,可做種子。 博主說,浸黃豆夏天6小時,其他季節12小時。 我早上7點浸黃豆,做晚餐時做豆腐。 黃豆要浸透,否則的話,做出來的石膏豆腐像老豆腐,且體積小。(什麼叫浸透?我昨天上午10點浸,睡前看還無法用手捻碎,就浸過夜,但今天早上還不能用手捻碎。就只能用時長,或者見到水面起泡這種浸過頭來判斷。)
「攪打豆漿」 浸好的黃豆淘洗一下,把不好的黃豆挑出去。 破壁機杯中加濕黃豆,加水。 選果蔬檔。(顯示3分鐘,但實際攪打2分鐘。攪打時,機器是時打時停的。我上次按攪打2分鐘,機器出塑料糊味了,某個部件損傷了。我非常難受、自責、懊悔。這件事也挫傷了我做豆腐的積極性。所以,博主說果蔬檔,這個信息對我來說價值無限。目前小家電的小馬達都不可持續轉動超過1分鐘。) (關於攪打豆漿,我試過直接做豆漿,完全失敗。最後做出來的豆腐只有正常的1/5大,且無法凝結似的,豆腐不嫩。)
「過濾豆渣」 將生豆漿裝入過濾布袋中,擠壓出汁。我擠入破壁機豆漿杯。 我試過不過濾豆渣,直接點豆腐,這是無法凝固的,豆渣使得豆腐一盤散沙。 博主說過濾布100目到120目。我買了60目的金屬濾網,沒用。 博主說過濾豆渣是整個做豆腐過程最麻煩的環節,因為要使勁地擠壓,且擠壓得比較久。
「煮豆漿」 我把豆漿杯放破壁機,選豆漿檔。 手工煮豆漿的話,要煮熟煮透,沸騰後轉小火,再煮5分鐘,且要一直攪拌,以免糊底。
「準備石膏水」 最後豆漿容量1100ml。 石膏質量=豆漿容量值×0.004 取石膏4.4g,加約10倍質量的涼白開攪動化開。倒入點漿的容器:我用一個奶鍋。
「點豆腐」 點豆腐,即點漿,使豆漿凝固,做成豆腐腦。把豆漿從高處沖下去,這樣石膏水和豆漿混合得比較均勻。所以又稱“撞漿”。 撇沫。我試過不撇沫,最後豆腐就有氣孔,不光滑。(我今天是凝固後,再撇沫的。) 蓋上蓋子保溫,等待15分鐘。查看豆腐腦是否形成,如果沒,再等5分鐘。 點漿,各位老師說溫度80-90度,最好量一量溫度,心裏踏實點。只是做豆腐歷史悠久,古人沒有溫度計。我想豆漿煮開後,準備石膏水,算是停頓了一會兒,然後趁熱撞漿。 (我今天量了,78.8度。當時有點擔心,怪自己豆漿做好已太久了。還好未影響結果。)
「壓豆腐」 豆腐腦裝入豆腐模具,上面壓重物。壓10分鐘。 最後得到的豆腐見封面。這麽大一塊,11cm*11cm*4cm。
「紅燒肉末豆腐」 我做了紅燒肉末豆腐,豆腐結實吧?吃不完。以後做一次豆腐,吃兩天。
做豆腐的原理是——豆漿過濾豆渣,用凝固劑把豆漿凝固成豆腐腦,然後壓成豆腐。繼續壓,即豆腐乾。 核心步驟是豆漿凝固,即點豆腐、點漿。“簡簡廚房”博主(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YP4y1R7YX)說是大豆蛋白凝固。 常見的凝固劑有鹽鹵、熟石膏、內酯。 鹽鹵是鹽類凝固劑,主要成分氯化鎂,如果鹽是我小時候家庭用的鹽甏(bèng)裝,上面是鹽,下面會出鹽鹵。鹽鹵點的豆腐是老豆腐,又稱北豆腐。 熟石膏也是鹽類凝固劑,主要成分硫酸鈣,點的豆腐比較嫩,稱嫩豆腐或南豆腐。 內酯是酸類凝固劑,主要成分葡萄糖-δ-內酯(δ讀作delta),在加溫時轉化為葡萄糖酸。 (博主說酸類凝固劑還有酸漿、山楂、沙棘果汁、白醋。 酸漿是——鹽鹵點的豆腐腦壓成豆腐過程中滲出的水,稱黃漿水,42度發酵30-35小時,得到ph值3.3-3.5的酸漿。) 我選擇石膏點豆腐,因為豆腐性平,我感覺豆漿偏酸,鹽類偏鹼,中和。 (後記:我上過王鼎老師做豆腐的課,但是這樣上課我就不能寫菜譜,可我想寫做豆腐的菜譜。我想即使我學習簡簡博主的菜譜,也是有學習王鼎老師手藝的一面,只是我刻意不去參考,這一點對不起王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