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 和做饅頭不同的是,準備兩個麵糰。 準備中種麵糰,先化酵母,牛奶+糖+酵母,待水面出現泡沫,加麵粉,攪拌均勻。之後常溫靜置2小時。(我化酵母已習慣。如果內心很確定酵母是活躍的,直接混合也好的。) 準備主麵糰,用於水合法,即常溫餳面2小時。 目標是主麵團生成初級手套膜。
「餳面」 等待2小時。(昨日冬月初一,大雪7日,室溫27℃。) 直到主麵糰可拉出初級手套膜。 (如果是筋性好的中筋麵粉或高筋麵粉,也許餳面20分鐘。博主說可冷藏幾小時或過夜。)
「第一次揉麵」 將主麵糰和中種麵糰合併揉勻,用抓法、摺疊法。再加油揉勻。 由於麵筋已長好,揉法的準則是不揉斷麵筋。 由於麵糰黏,一開始手用水浸濕。 抓法,是像抓沙子一樣,一把抓住,沙子從指縫漏過去。 摺疊是捏住一角,拉起來,摺疊上。可以體會到摺疊了約5次後,拉不動了,這就是極限了,再拉就傷麵筋了。 直到麵糰主麵糰和中種均勻、油被大致吸收。
「第一次發酵」 靜置約1小時,發酵至兩倍大。
「第二次揉麵」 目標是排氣並摺疊多層。 麵糰乖而黏,手、揉麵板、擀麵杖都撲粉。 用擀麵杖擀薄,可聽到氣泡爆破聲。捲起來。再擀開,再捲起來。(這一次我做了兩遍,由於焦躁,中間沒有鬆弛,硬來。正常的做法是第一次捲起來後,麵糰變得結實,不好擀開;等一會兒,比如10分鐘,麵糰就又變軟了。) 這一步擀開、捲起來、再擀開、再捲起來,是吐司可撕著吃的原因。否則的話,麵包的蜂窩狀介於饅頭和歐包之間,但看起來像矽膠做的。
「第二次發酵」 發酵約40分鐘,發酵至模具八分滿。
「烤」 200度20分鐘,不預熱,下層。
「變化的吐司」450g模具 配方:所有的食材雙倍份量。 200℃ 25分鐘。(這個麵包只有上面棕色,其他面沒有變棕色。)
補:我是不是犯了一個錯誤,這是波蘭種而非中種?中種固體、含鹽。我本來不叫波蘭種是因為波蘭種要提前發酵24小時,那我想這不是波蘭種。酵頭方面被我長時間擱置了,主要是醪糟酵頭和魯邦種酵頭,我都沒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