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原料表为4种面粉吐司的配方,其中国产高筋面粉与日系高筋面粉配方完全相同,中筋面粉配方降低了水量,全麦面粉增加了面粉量。括号里对应的是烘焙百分比,也就是各个原料重量除以面粉重量的比例。实验的环境温度为26度,湿度为65%。
实验中使用的四种面粉。
采用的模具为450克低糖吐司盒。
制作过程按照直接法的基本流程,先将面团揉到完全扩展阶段(需要14-16分钟),然后揉圆进行一次发酵,接着分割与整形,再进行二次发酵,最后送入烤箱烘烤并冷却至常温。
目前我只有两台配置相近的厨师机,4个面团要分两批来揉制,一次揉2个。
需要指出的是,中筋面粉与全麦粉揉出的面筋不如高筋面粉的强韧,只要揉出完全扩展阶段即可,不要执着于薄膜的厚度。此外,不同面粉的揉面时间也有细微差别,比如中筋面粉的揉面时间要稍微缩短,而全麦面粉的揉面时间要稍微延长。无论室温高低,都要通过水温、空调来控制面温在26-28度。
要对比不同吐司之间的高度,制作山型吐司会是更好的选择,我采用了3个小面团和1次擀卷的整形方法。
由于不同面粉的酶活性不同,或是面团温度、擀卷手法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到发酵的速度,也就是说4个面团的发酵时间(主要是二次发酵)未必一致,所以我们要按照面团体积和按压回弹情况来判断发酵程度,两种高筋面团发酵至模具的9成高度,中筋面团发酵至模具的8.5成高度,全麦面团发酵至9成高度,所有发酵完成的面团在按压时都轻微回弹。
为了及时烘烤发酵完成的吐司,这里用两台性能相近的风炉烤箱来烘烤。具体来说,就是先用两台烤箱分别烘烤第1批的2个吐司面团(一个烤箱只烤一个吐司),烘烤完成后再接着烘烤第2批的2个吐司面团,这样就能兼顾效率与实验准确性。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烘烤方案为160度28分钟,4个吐司的烘烤时间基本保持一致。
将4个吐司烘烤完成后,让它们在晾网上冷却至常温。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分别是外观、质地、口感。外观包括颜色(较深、中等、较浅)、高度;质地包括切面气孔(从均匀程度和大小程度考虑)、软硬度(较硬、可接受、较软)、拉丝程度(差、中等、好);口感则包括断口性(较韧、中等、易断)、风味(香甜味、麦香味、焦香味)。
颜色可以通过把4个吐司并排放在一起目测比较;高度则可以通过尺子测量吐司的三个峰最高点得出(取平均值)。
切面气孔可以一目了然。
软硬度可以通过按压内部组织来感受。
拉丝程度可用手撕开吐司来感受;断口性与风味需要经过品尝进行对比。
下面以列表的形式,将对比结果展示出来。
全麦粉在这个实验中是特殊的存在,因为全麦粉的用量是300克,而且麸皮颜色较深,无论是高度还是颜色,与其它吐司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预见,如果全麦粉只用250克,成品的高度会矮更多。
对于测评结果来说,吐司高度或颜色对比相对客观一些,但是像拉丝程度与断口性这种指标,掺杂了个人的主观意见,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过这个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能初步了解每种吐司的特点,至于具体的成品质量,还取决于你的环境、食材、制作水平,甚至是当时的心情。我对这四种面粉制作的吐司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包括它们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请拉到下面的小贴士查看。
最后,为了写出详细的教程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想麻烦你帮我一个小忙,为我收藏、交作业和关注我,非常感谢你的支持,我将会继续写出更好的教程作为回报。
总结 总体而言,无论是面包店还是家庭烘焙,各自都有不同的需求,制作吐司没有最好的面粉,只有最适合你需求的面粉。 国产高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性价比高。做出的吐司体积最大,柔软拉丝。不足之处是组织韧性过强,导致断口性不够好,可以用10%-20%的低筋面粉替换高筋面粉,这样断口性就会得到改善。 日式高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价格稍贵。做出的吐司体积大,组织细腻,断口性良好。不足之处就是成本略高,可以通过购买大包装来降低成本。 中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价格非常便宜。做出的吐司体积适中,拉丝程度一般,口感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足之处就是体积不够大,可以多加10%的面粉量(其它原料也要相应增加),使吐司形状更饱满。 全麦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干扰面筋的麸皮含量也不低,价格则是有高有低。采用100%全麦粉做出的吐司体积比较小,组织疏松,断口性好,麦香味浓郁,膳食纤维丰富。很明显,不足之处就是体积小、口感粗糙,改进方法有:用30%-50%的高筋面粉替换全麦粉,或者用350克全麦粉制作450克吐司(主要增加体积,适合追求100%全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