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周人口中的圆子,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叫作汤圆,而在北方则被称之为元宵。圆子相传起源于宋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宋代诗人朱淑曾著诗一首《圆子》: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圆子"这一宋代遗存下来的美食,作为宋代年间的古词语,也在海安方言中被留存至今。 海安是稻米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元宵节做圆子理所当然成了一项重大工程。选择几十斤上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后浸泡一天,第二天带水磨成米浆,糯米浆在缸里静置沉淀,吃的时候放进纱布袋子里沥干水份,就可以包制了。
雅周圆子有甜馅、咸馅两种。
甜馅圆子又分为:豆沙馅、芝麻馅、桃酥馅;
咸馅圆子则为:荠菜馅、猪肉馅。
制馅是最香甜的时刻,芝麻或者花生仁炒熟(去皮),用酒瓶碾压成碎屑状,剥了皮的猪板油用绵白糖腌制一夜,切成米粒大小,将熬好的猪花油、花生碎(芝麻碎)一起拌匀,馅心搓成圆形,码放好待用。
芝麻用酒瓶碾压成碎屑状
花生仁炒熟(去皮),用酒瓶碾压成碎屑状
剥了皮的猪板油用绵白糖腌制一夜,切成米粒大小
制馅
水磨糯米粉一边加开水烫粉,一边用筷子搅拌,搓揉成团,摘成一个个剂子后捏成口袋状,塞进馅心后收口,搓圆就成了。水磨粉性糯,表面光洁圆润,摸上去就像婴孩的皮肤,托在手心特别可爱。
春节期间,田间地头的荠菜遍地都是,挑回来洗净切细,熬好的猪花油渣切碎,跟荠菜一起调味后搅拌成馅儿,就可以包制荠菜圆子了。鲜肉圆子,取肥瘦得当的新鲜猪肉夹心,斩成肉糜后,加调味和适量的水拌匀,顺一个方向搅拌起韧劲,插入一双筷子不倒,鲜肉圆子馅儿就制作完成了。由于搅拌肉馅时加入了水,鲜肉圆子煮熟后咬上一口,就是满满的肉汁。
荠菜圆子
鲜肉圆子
煮制圆子时,锅里放水,大火烧沸,“下”入圆子煮,看圆子一只只浮起,这个时候不能着急,需要加上一勺冷水,让圆子沉落,三起三落后才能出锅。轻轻咬上一口,糯性十足,却不粘牙,又烫又鲜香的馅心就缓缓流进嘴里,吃了一个还要一个,甜甜蜜蜜、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
孩提时的雅周圆子,其实并没有现在这么多馅心花样,只是烫粉后,直接搓成一个一个的实心圆子,煮熟后碗里盛上几个,用筷子夹起一个,蘸一下小碟子里的红糖或者绵白糖,咬上一口,那种细腻、软糯、甜润就从嘴角一直抵达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