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用料合集 1、蒜苗斜刀切段,把蒜苗头和蒜苗叶分开 2、豆豉、花椒、姜蒜切小片,这是炒菜用的,因为这四个同一时间下,所以放在同一个碟子里 3、老抽生抽各一勺混合 4、豆瓣酱推荐鹃城牌,其他牌子都没有这个好,这个牌子颜色又好看味道又好 5、姜蒜大葱切片和花椒放在一个碟子里,这个和料酒是煮肉用的 6、这道菜主流用肉一般是二刀肉或五花肉,但有些家庭是只要用带皮猪肉就行 7、这块五花肉我只能用了右边1/2,左边的实在太瘦又太窄切不了片,留着做小酥肉了。
蒜苗一定选这种紫红头的更好吃更香
干净的锅烧热,烫一下肉皮,烫到微焦黄即可。这个步骤是为了烫干净猪毛,同时可以有效去除肉皮里的腥味。这个步骤非必须,可以省略。
锅中倒入能没过肉块的冷水,将五花肉皮朝上放置,加入焯水用的配料和料酒,去除肉腥味。煮到沸腾后大约三五分钟就关火,本重度强迫症患者无法接受用筷子戳个洞这种操作。
煮到大概七八分熟就捞出放进冰箱十分钟迅速降温,看图片,肉还有点粉的样子
耐心的切成约二三毫米的薄片。 切得薄更容易炒出灯盏窝,因为薄的东西更容易打卷,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并且切得薄更加入味又不腻,切得太厚肯定是腻的。当然太薄也不行,瞬间焦脆了也尴尬。
像视频里这样,每一片厚薄均匀。刀工不好就耐心慢慢切,煮过再冰镇过的肉已经算非常好切了
然后用生抽老抽混合物拌好肉片,给肉片上个色,因为生抽太浅老抽太深所以中和一下。 这个也可以换到炒制时添加,我不是很喜欢那样,会炸得到处都是油点点,所以我一般是切好就拌,这样更均匀。 这个酱油的量只能是刚刚给肉片抹个色就行,多了的话岂不是跟加水的效果似的?所以注意控制,宁少勿多。 不在意颜色的话,酱油也可以省略不用。
开始炒了 锅中烧热少许菜籽油,油不用太多,后面熬肉会熬出不少猪油
肉片炒到出油后关最小火,把肉片拨开,在中间下豆瓣酱,把豆瓣酱炒熟
如视频所示,炒熟豆瓣酱再混合肉片翻炒
然后加入第一个调味碟里的所有料头:蒜姜豆豉花椒 加入所有调味品后,熬出来的大量的猪油所携带的肉腥味已经彻底被消灭掉了!
料头翻炒几秒钟后,先加入蒜苗头翻炒大概20秒。 蒜苗叶子下锅就熟,如果一起下,那要么蒜苗头还是生的,要么叶子会炒焦,所以分开下。 也有人吃得很怪的,要么只放叶子,要么只放头子。我爸就是只吃蒜苗叶子的人,而我妈就是每次买一大把蒜苗然后只留头子的人…
最后一步,倒入蒜苗叶子转大火翻炒十几秒就大功告成了。 因为豆瓣酱、豆豉、生抽老抽都有咸味,所以这道菜根本不需要放盐 想要放白糖的盆友就在最后翻炒蒜苗叶子的时候放了哟
出锅装盘!OMG赶紧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好吗!
一筷子菜,一筷子肉,配上米饭…… 我的妈呀,减什么肥,减什么肥?!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后来我一直把这盘菜吃完,并因此吃了两大碗白米饭,还喝了一碗汤,大冷天的晚上在外面散步消食走了快两小时…
用二刀肉炒也可完美了,等我要是哪天运气好买到了漂亮的二刀肉,到时一定来更新图片~
12.20更新,一顿没吃完的,第二顿可以做回锅肉面,煮好了冷水里过一遍,沥水后和回锅肉剩菜一起炒一下即可。这个味道可以开店。
以前古时候祭祖祭天什么的啊总是会用白水煮肉,大家都必须分食白肉。那个味道就别提啦,难以下咽。但扔了多可惜啊,于是就开始蘸各种调料、或者裹了菜吃,久而久之,干脆倒回锅里重新炒一遍。据说这就是回锅肉的起源,期间经历了一代代人的改良,到了清末,郫县豆瓣酱因为大胆创新加入了剁椒辣油而发扬光大,这道灵魂调味品的倾情加盟,成就了现在名扬天下的四川回锅肉,所以必加豆瓣酱也成了这道菜的统一标准。它普及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四川,几乎人人都会炒回锅肉,用料简单,美味下饭,川厨子若是炒不好这道菜,根本就不好意思说自己学了厨,从苍蝇馆子到星级酒店,只要做的是川菜系,菜单上就必须有回锅肉!所以,这个食谱算是写给喜欢四川回锅肉的外省朋友的吧! 这是一道广为流传的粗菜,所以演变至今,做法都各有小小差异。既然是老百姓菜,那么到底谁家才是正宗其实已经难以追溯,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味道大致相似,因为大家做这道菜基本都会用到郫县豆瓣酱和豆豉。我知道的差异大概是:有些家庭不用水煮肉而是隔水蒸,有些做法会搭配红椒或者豆腐干、胡萝卜等,有些家庭会放白糖,有些甚至会用甜面酱,有些只放豆瓣酱不用豆豉,还有些连豆瓣酱都不放……总之都没毛病,家常菜,照顾自家的口味就行。所以,若有四川朋友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讲哈,给想要做这道菜的省外同胞们一个参考! 但是依然请大家先尝试我的菜谱哈哈哈,我觉得超级下饭的。祝大家吃得开心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