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局放话
一眨眼,夏天快过去了,人人都爱吃的西瓜也要下市了,为星球操碎心,急需去火的本局表示很不舍。于是前两天搜了搜便宜西瓜哪家强,想趁着季末的尾巴再订俩消消火,没想到却搜出了隔壁日本新出的天价西瓜。早听说霓虹水果不便宜,没想到西瓜更是直接成了奢侈品,这就让人纳了闷儿了,都是西瓜,凭啥日本就比中国贵那么多啊?而且,还真有人买?
皮薄汁多甜上天,可与太阳肩并肩
日本西瓜称帝王,水果绝品一箩筐
今年夏天,日本北海道当麻町特产“田助西瓜”,在札幌蔬果市场拍卖会上拍出了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2300元)一个的惊人成交价。这种西瓜以墨绿油皮、鲜红内瓤、口感爽脆、甜润异常、经久耐放而著称,仅在北海道当地出产,种植难度很高,如果气候不佳,年产量可能只有100个,可称得上是西瓜里的珍稀品种。往年田助西瓜的最高拍卖价曾达6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2000元),这一纪录至今尚未被打破。
▲日本“瓜王”田助西瓜。不切开,长得跟炮弹似的;切开后的美味冲击力,也跟炮弹似的。
当然这只是拍卖会上的价格,上市后不至于贵成这样。今年日本风调雨顺,田助瓜的产量提高到了7万,零售店均价为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23元)。虽然按我们的消费习惯,300块买个瓜依旧超越想象,但在水果历来金贵的日本,群众们的吃瓜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去年费用估算网站Firx.com统计过全球各地的Google关键词搜索频率,发现日本人最爱搜的,就是西瓜……
▲日本普通超市里的普通西瓜也不便宜,当季时,整个儿卖通常约合人民币65元-120元。然而日本人实在太珍惜西瓜了,基本都论块儿卖,一块就要30元人民币。(图上可见除了西瓜,其他水果相对中国的来说,也价格偏高。)
你以为田助西瓜就是日本水果の究极了?日本各县市纷纷表示:科科,你对特产一无所知。
▲ 香川县已有40年历史的特产方形西瓜,以边长18cm的玻璃容器种植,以提升观赏性,开启了日本花式种西瓜的先河。2013年熊本市出过母亲节特供的心形西瓜,听说这两年还多了三角形西瓜、葫芦形西瓜和人脸状西瓜……对此方形西瓜想说:
除了各种西瓜,其他水果也奔跑在比谁更贵的路上——
▲ (图上)福冈县特产“甜王”是日本草莓界的领头莓,售价按颗论,单颗价就高达14元人民币,一颗堪比(我国的)一盒贵啊。可能是看不惯这货给自己起名“甜王”的自恋,(图下)日本草莓产量第一的栃木县祭出了足有乒乓球大小,单颗重达25g的“天空草莓”,就算折合人民币25块钱一颗,贵得真要上天,也成功抢占了草莓市场的半壁江山。
▲ 北海道出身的夕张王甜瓜,与它的老乡田助西瓜一样美名在外,曾拍得7.7万元人民币一对的高价,是日本高档节礼的人气产品。
▲ 青森县特产苹果“世界第一”,是不是世界第一甜不好说,但应该是世界第一贵,卖过约合188元人民币一个。据说,“浇灌这些苹果的都是蜂蜜、天使尿和地产商的眼泪”,种植和包装过程都极为精细娇贵。
▲ 宫崎县特产熟芒果“太阳之子”,含糖量极高,单枚重达350g,表面积一半以上呈鲜红色,竞拍价达1.8万元人民币一对。
▲ 石川县金泽市特产葡萄“罗马红宝石”,每一颗都要达到重20g、含糖量18%才能出售,曾以4万多人民币一串25颗的价格拍卖成功。
▲ 长崎县特产凸顶柑(跟国内丑柑当属同种)“相扑”,是柑橘和橙子的杂交品种,其入口即化、甘甜清爽的美妙口感,每6只至少要价500元人民币。
(哎哟我去,写完这一串儿本局都要得糖尿病了……)
日本水果这么贵,当真一分钱一分货?
身处地大物博的中国,我们大概很难理解日本水果的价位是怎么来的。再甜再好吃,不也就是个水果吗?动不动成千上万的,有必要这么伤害消费者的感情?
其实吧,不单单是水果,大部分农产品在日本,相比其他国家来说,都挺贵的。原因得从日本的饮食文化和农业制度两方面来看。
我们都知道日本国土狭小,物资不丰,也不是个农业强国,但日本人在吃上,不可谓不精细。
一来日本人崇尚自然原味,讲究食物美观,又普遍嗜甜,越是顺应时令出产,新鲜饱满甜度高的水果,在日本就越受欢迎,当然也就越贵。这个道理放哪儿都一样,阿克苏精选冰糖心总比楼下摊上挑剩下的普通苹果身价高。
二来日本社会有拿美食当伴手礼送亲访友的交际文化,地方特产水果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色香味俱全,价高显诚意,再经过精巧的包装,高端大气上档次,送礼就送好水果。
▲ 日本百年老店“千定屋”,专卖高档水果。拎着它家果盒在街上走,日本人会觉得倍儿有面儿。
所以日本农民卯着劲儿把水果种得更大更甜更美,就是在迎合消费者需要。你也别替日本人的钱包担心,有经济学统计,日本的恩格尔系数只有10%,也就是食品消费仅占家庭总支出的十分之一,以发达国家的薪酬待遇和消费水平来说,偶尔吃吃高档水果,远不到破产的地步。
可这岂不是说明日本人对水果的需求量并不高吗?那日本各地这么拼命种水果干什么?
那是因为,日本政府给农民们打了鸡血啊。
农民群体约占日本总人口的7%,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中算比较高的,同时他们的政治参与性和投票率也很高,这就使得日本政府必须维护农民的利益。可以说,在日本当农民,还是挺有地位的。
▲ 日本电影《小森林》剧照。看过这片子的人,应该对能感觉出在日本务农并不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儿。
然而,日本山地多,农田少而分散,农业也就只能依靠农户小规模经营。没有老大领着走,势单力薄的农民很难有肉吃。于是日本政府在各地组建了农业协会,又提出了“一村一品”政策,让农业协会统一指导零散农户,因地制宜种特产。这么一来,农民们种出来的东西互不冲突,所有人都能在消费市场上分一杯羹,还顺手给自个儿老家造了个品牌——地区品牌化的口碑效应有多强大,北京人想想你吃西瓜是不是只认大兴的就明白了。而农协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上的神助攻,也保证了作物质量,有质量自然有市场,有市场就能强品牌,有品牌就能带收益,良性循环。
不过,尽管提升了质量,受限于农田面积,日本本土出产的食物还是没法儿喂饱所有人口;全靠进口,粮食安全也成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对外实施了严苛的农产品关税制度和检验检疫制度,营造出了一种“日本的食物就是比别国强”的形象感。局长见过的日本商店里,“国产”二字反倒是宣传的重点,对日本消费者来说,约等于“进口”二字之于我国消费者。
从根本上来说,这依旧是为了扶持本土农业,维持农户收入。
你说在这么个环境之下,日本人能不积极种瓜么?
今儿局长说的那些天价水果,就都是日本农民想尽了办法培育出来的极优品种。日本人种它们,也是秉承了大和文化里的匠人精神,从土壤培肥,到温湿度控制,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有精确严格的标准,还要定期开研讨会交流实施经验。他们相信,只有把关好水土的品质,才能种出好吃的水果。
先把种植环境搞好了,才谈得上市场环境。这个道理,日本人可能比我们更懂。
政府重视民众利益,调配市场供需关系,创造出有利可图的环境;农协负责技术督导,农民负责勤学苦干,消费者负责吃瓜送瓜。日本有个相当健康的农业市场,身涉其中的每个群体都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最后局长吐个小槽:要是特产们的价格能从天上下来点儿,就更合理了。就算日本产的确实质量好,比别国产的贵出十好几倍去,这性价比的牛皮还是吹得有点儿大。
不过,日本的瓜,日本群众吃得开心就好。
本局结案
虽然国情不同,但日本这种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链条成熟,优化环境的农业模式。本局感觉国内也可以借鉴借鉴,单是农协培训农户这一环,至少对有机农业来说就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本局深知有机农业普及的技术难度,但我想,这个难点还是应该尝试去克服,因为,如果“有机”确实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那么我们,需要路标,有机星球就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着。本局也好,Or Sir也好,都希望大家能够更关注我们的农业环境,毕竟农业事关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仰赖于此。
编辑/Editor:机情局长
图源/Photo Source: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