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赞
Firepuff 做过

不讲道理的硬道理

有些美味,因外表被误解或放弃,就太可惜了。
秋冬是重新喜欢上酱油色泽气味的季节。在寒冷季节靠近饭点,逐渐疲惫困倦缩头缩脚、口腹之欲被生物钟唤醒,这时候身心需要热腾腾咕嘟咕嘟的带给你我安全感的一锅,少不了夏天有些被怠慢的酱气酱色。
“原来也有人不喜欢酱油的味道啊。”以为是人人都会天天在吃的调料,在那之前并没有想过——以前有过带饭去学校和友人一起加热吃的经历,有位同学家的菜色总是看上去超凡脱俗清纯诱惑,聊着才得知他家“做饭从来不用酱油,只用白醋不用陈醋”。
从那时起突然才意识到酱油的存在感,因为从未离开过,反而习惯成自然到忘记它的重要——不管是常年稳居案台上、静默不透光的沉淀在玻璃瓶、让生命周期短暂而始终清新的蔬菜转而沾染时光发酵出的深味、让肉类和富含淀粉糖分的果实根茎达成中国人才懂的黑黝黝才够味的共识。明明已经吃了一辈子。
真是有趣啊——有人喜欢到拿它炒饭不需要配菜,甚至煮南瓜糖栗子、蘸西瓜芒果;也有人家为了更激人食欲的明媚菜色弃之,亦能吃的有滋有味。
另一事,在别人家吃炖肉见酱色很薄,好奇便打听起来,对方说酱油放多了会有“酱气”。原来不止未体验过永无酱油的中餐料理,我也从未感受到“有味”以外的、和“肉香”打架的、本身有存在感的“酱气”?
为了体验这些新奇,我也迷之“拒绝”起酱油来,很长时间里不要菜里有“酱气”和“酱色”。关注起家中的酱油,明明是最常见的大牌子酿造酱油,却有焦糖色和添加剂,想起以前看过一个港台剧讲着纯手酿酱油世家的坚持和情怀,对比仅仅“酿造180天”都可以自豪标榜的超市货,想象了一下普通酱油的发酵制作工艺,顿感无趣。
后来出国留学,为了某种联系,重新买来酱油,想要辩解不同国度料理拥有融合之点,想要证明中西文化对美食鉴赏可以共情。

#早餐•2020年11月30日#

2020-11-30